>>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要闻报道
守好沃土良田 筑牢粮食“耕”基—
自治区政协“严格耕地资源保护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分组讨论侧记
2023-09-28 08:32:52   来源:华兴时报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反复强调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严格省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

  自治区党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决扛起耕地保护、粮食安全政治责任。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鲜明提出“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要求,将其作为守好“三农”基本盘的重要一环。

  “党委有部署、政协有行动”。今年,自治区政协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工作部署,找准切入点、扭住关键处,将“严格耕地资源保护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定为本届政协第一个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三级联动议题,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以实际行动为我区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献计出力。

  9月27日,自治区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在银川召开,紧扣“中部干旱带耕地资源保护与水资源节约利用、国有耕地保护与集约利用、耕地保护监督执法”“破解城乡融合发展与耕地保护、粮食安全矛盾,北部引黄灌区耕地资源保护”“南部山区耕地质量提升和生态保护”“破解产业发展与耕地保护矛盾,提升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4个专题,43名政协常委、委员踊跃发言,提出意见建议127条,7名相关厅局部门同志与常委们进行互动交流,为提升耕地质量,打造丰收良田出实招、献良策。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第一组围绕“中部干旱带耕地资源保护与水资源节约利用、国有耕地保护与集约利用、耕地保护监督执法”专题深入讨论。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重点是稳定粮食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在调研中发现,我区耕地撂荒存在底数不清、原因不明、整改力度不够等一系列问题。”自治区政协常委茹小侠说,耕地撂荒与农业效益偏低、农民种地热情不高息息相关。要严格落实网格化管理模式,建立耕地撂荒和复耕进度台账,将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向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主产区倾斜,提高补贴精准性、指向性,使补贴真正流向种粮农户、大户和合作社。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事关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绿色发展。自治区政协委员张蓉说,农药化肥的使用不仅造成土壤和地下水等生态环境污染,也对身体健康有很大威胁。“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与防治示范工作,在重点水源区和粮食主产区开展定位监测,掌握农业面源污染变化态势。进一步降低农药对耕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少对农药、化肥等传统生产要素的依赖,提高粮食安全品质。”她建议,利用数字化智能循环生态水塘,有效控制氮磷流失造成的水体污染,统筹兼顾土地污染整治、生态拦截沟渠系统建设、水生态修复和农田节水改造等,实现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

  自治区政协委员刘媛说:“产业要发展,耕地红线不能碰,如何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同时,统筹考虑‘六特’产业发展用地需求,合理规划产业发展空间,破解特色产业与粮争地的矛盾,是我们必须回答的紧迫问题。”她建议,树立全面、系统的新型耕地保护观,严格按照我区耕地保有量和空间发展承载能力规划“六特”产业。坚持“占补平衡”原则,做到“先补后占、占一补一、占优补优”,确保占用的耕地补充到位。在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的基础上,合理确定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发展空间。调整产业发展规模,在保证产业发展用地与国土空间规划布局的一致性上,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讨论现场发言踊跃、气氛热烈,大家紧密结合主题谈感受、提建议。

  “受今年降雨偏少和高温天气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中部干旱带地区农作物不同程度受旱、粮食减产、水资源短缺问题依然是困扰中部干旱带发展的最大瓶颈。”自治区政协常委马如林建议,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按照设施完善、节水高效、农电配套、生态友好等要求,加强坡台地、荒漠地、盐碱地改造,织密农田管网,形成完善的灌排工程体系,实现有效灌溉,真正把耕地建成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第二组围绕“破解城乡融合发展与耕地保护、粮食安全矛盾,北部引黄灌区耕地资源保护”专题深入探讨,大家结合调研实际,聚焦群众关切,以解决问题为落脚点出谋划策。

  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当前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展如何?建设中还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自治区政协常委黄金耀发现,我区一些高标准农田在土壤改良、培肥地力、生态涵养、科技支撑等方面投入力度不足,不能充分适应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他建议,“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对标乡村振兴战略,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自治区‘六特’产业发展密切结合,确保‘三个优先’,优先安排粮食主产区,优先安排已划为永久基本农田、水土资源条件较好、开发潜力较大的地块及地方和受益涉农企业投入能力强的地区,优先支持有实力的地方龙头农业企业。”

  “高标准农田‘非粮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民种粮效益低,导致新生代农户种粮积极性下降。”自治区政协常委周晓涛建议,分批分期逐步化解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问题,尽量减少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投资的冲击。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对于种植枸杞、葡萄、经果林等耕地“非粮化”作物采取精细化管理,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将灌排设施配套齐全、土壤质量较高、种植基础好、种植特色经果林的土地恢复为耕地。

  “保护和培肥耕地是首要任务。”结合了解到的实际问题,自治区政协常委张锋建议,要坚决杜绝占用耕地、破坏耕地的行为,惩治并责罚破坏耕地的行为,退回已占耕地,确保耕地安全。加快出台耕地保护法,使基层落实耕地保护有法可依,依法行政。制定耕地保护细则,明确使用者保护耕地的责任,确保使用者转交使用权时耕地质量指标不降低。

  一个个共识在交流中凝聚,发展的信心在探讨中提振。

  深挖耕地增产潜力

  第三组围绕“南部山区耕地质量提升和生态保护”专题,大家从科技支撑、耕地“进出平衡”等方面进行讨论。

  “近年来,为提高水土保持功能,确保粮食安全,我区在宁南山区开展大规模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坡改梯’工程,在水土保持、粮食生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自治区政协常委相卫国率先发言,应加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探索在宁南山区建设农业科研试验基地,为开展大田试验、科技示范创造便利条件。“依托区内外科技力量,利用东西部科技合作平台,针对宁南山区新修梯田存在的问题,开展土壤快速培肥模式研究,探索快速提高新修梯田土壤肥力、提升作物产量的技术路径。”相卫国建议。

  坚持“以补定占”,补充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是筑牢粮食安全的“压舱石”。自治区政协常委张杰认为,目前,部分县(区)耕地后备资源总量不足,加之乡村振兴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项目占用耕地需求量大,落实耕地“进出平衡”困难。他建议,指导和督促各县(区)及时摸清耕地转出、转进情况,汇总形成县(区)耕地“进出平衡”方案,依照方案扎实推进,确保耕地数量补足、质量相当。

  自治区政协常委赵利宁将目光聚焦统筹推进耕地资源保护与乡村全面振兴。他表示,在贯彻落实耕地保护政策的同时,应统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积极发展生态经济、林下经济、山村风光经济、民宿旅游经济和特色农业经济,把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成果,与推进欠发达地区走向富裕进行综合设计。“进一步优化粮食生产补贴政策,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的作用,统筹协调好粮食生产和特色经济的利益关系,用实实在在的利益,引导和调动山区干部群众主动落实国家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政策的积极性。”赵利宁补充道。

  “扶持一批农机租赁、农业服务公司,推广无人机打药、施肥,促进宁南地区山区梯田农业生产机械化、现代化。”“突出科技支撑,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提升对耕地质量的数字监管能力。”“大力发展节水农业设施,提升再生水利用率。”……讨论中,大家紧盯议题,既提出问题,也发表意见建议。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句句建言,字字为民。在第四组讨论中,常委们结合调研,围绕“破解产业发展与耕地保护矛盾,提升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专题展开热烈讨论,提出了许多富有前瞻性、针对性的意见建议。

  自治区政协常委陈红缨表示,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三分建、七分管”。“目前,我区高标准农田存在重建设、轻管护、科技创新不足等问题,建议推行合理的耕作制度,坚持‘良田粮用’,健全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农民种粮激励政策,保障农民种粮合理收益,引导经营主体开展高标准农田保护利用积极性。”她提到,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科学规划水平,应加大耕地质量提升与节约利用等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数字土壤管理体系,提高农田监管技术水平。针对耕地保护利用“卡脖子”难题,陈红缨还建议设立自治区级耕地保护科技重大专项,从整体性、综合性保护入手,进行科技创新布局,以科技创新驱动耕地利用结构优化和耕地保护手段升级。

  “目前,我区耕地稳定增长,土地流转快速增长,但耕地非农化、化学肥料使用带来的耕地污染不容忽视。”自治区政协常委魏光清说,我区耕地占用税作用明显,但与产业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

  他建议,应优化我区农业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布局,持续提升耕地质量和土壤肥力。因地制宜发展适合当地的绿色农业种植品种,增强农民耕地保护的积极性。加大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指导种植户精准高效施用化肥、农药,鼓励农户施用有机肥料,或增加有机肥的施用量,最大限度减少化学肥料和药品对耕地、水源的污染。

  自治区政协常委郑大鹏谈道,高标准农田和高效节水农业建设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举措。“按照‘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原则,明确农田建设项目工程管护主体,落实落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质量管理办法、竣工验收办法等规定,全面推动电子化招投标,强化各地建设质量监督责任,确保建成精品工程。”他建议,逐步完善高标准农田和高效节水农业建设绩效评估体系,制定表彰和督查通报制度,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形成任务资金分配、中长期激励、表彰奖励等方面的“政策包”“工具箱”,进一步激发基层干事创业积极性,确保农田建设项目顺利推进。

  耕地是农业的基础支撑,保护好耕地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区农村中土地撂荒现象比较严重,农业企业带动能力弱、农业产业难以形成规模问题,造成了农村土地利用率不高、农民收入不稳定、不能实现长期增收等实际问题。”自治区政协常委张亚红说,气象大数据是促进农业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因素,建议做好气候资源和作物生长的研究,因地制宜、合理套种,提高农作物的复种指数。培育新品种、引进新品种是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区要梳理现有特色植物品种,预判培育具有潜力的乡土型特色品种。

  近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常委和委员们结合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集思广益、各抒己见,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对现场提出的问题一一回应、深入交流,表示将充分吸收大家的意见建议,持续做好政策研究,为耕地保护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大家表示,自治区党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是宁夏历史上“首次”专题研究部署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的全会,蕴含着深远的战略考量和重大的现实意义。要把学习贯彻好全会精神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做好耕地保护等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围绕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面临的形势任务积极思考、主动作为、履职尽责,积极联系界别群众,带动各界力量投身到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工作中来,为全面推进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美丽宁夏凝聚共识、汇聚政协力量。 (记者 吴 倩 孙振星 梁 静 郝 婧 马 军)

【责任编辑】:包瑞